熱門小說《國民待遇啟示錄——二元結構下的中國》由仲大軍所編寫的都市類小說,本小說的主角國民待遇,文中的愛情故事悽美而純潔,文筆極佳,實力推薦。小說精彩段落試讀:作者序:
歷時三個月,終於完成這本書的寫作。但將八章的內容寫完後,序言卻拖了好久才寫出來。這是因為想在序言裡做個總結,或說畫龍點睛,簡明扼要地給讀者一個交代。但告訴讀者什麼,這本書有什麼價值呢?的確挺費心思。一般說來,三個月寫出的東西很難有什麼好著作。今天的圖書出版是個粗製濫造的時代。我能超脫出時代的特點寫出什麼真東西嗎?
儘管有這些疑問和時代背景,我還是盡力了。坦率地說,這本書主要是為中國的弱勢群體所寫的。這個弱勢群體便是遠在人們視線之外的農民、城市工人以及那些身受不平等待遇的人。這是因為中國入世在即,當外資大舉進入後,二元結構的中國必將出現更加明顯的兩個收入階層和消費階層,必將出現更嚴重的兩極分化,由二元社會結構和不平等身份待遇導致的社會矛盾會變得加劇起來。這一加劇最後會導致什麼結果,是否會毀掉中國多年來向全球化靠攏的努力,現在都很難預料。問題是當前社會對於這一前景幾乎還全然無知,很多人甚至對什麼是“二元結構”毫無概念,對於不平等的身份待遇也毫無意識。因此,此書的出版在一定意義上講,是給社會提個醒:不合理的制度安排,使某些社會群體獲得更多的牟利機會,更多的福利待遇,而另一部分國民卻陷入制度性的貧困。
發展需要在公平和公正的原則下進行,否則,發展就成了貧富差別的代名詞。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城鄉居民兩種身份待遇到今天已看出它明顯的不平等性。以犧牲農民為代價的發展戰略已經走到了盡頭,以GDP為目標的發展追求也顯然走到了盡頭。如果僅是在沿海地區建起一片漂亮的摩天大樓,內地鄉村始終保留著一大批與發達無緣的農民,那麼這種鋼筋水泥加滑鼠式的現代化就是一種畸形的現代化,殘缺的現代化。
當過兵的人都知道,在部隊行軍的時候,走在前面人要壓住步伐,否則後面的部隊就要趕不上趟,甚至掉隊。一個好的指揮員,行軍時總要瞻前顧後,總是提醒前邊的部隊慢點走,招呼後邊的人跟上。為什麼前邊的人要照顧後面的人呢?因為部隊在排隊時,總要把個頭高的人排在前面。個高的人腿長,走起路來一般比個矮的人要快,所以行軍時前邊的人要壓住步伐。我對這一現象深有體會。因為當年在9637部隊當兵時,排隊總站在連隊前頭,行軍時連長總是提醒我要壓住步子走。
現在是我們整個國家都在行軍前進,這支隊伍中的人有高有矮,走在前面的人如果不照顧後面,整個部隊就有脫節的可能。為了避免我們中華民族這支隊伍在發展過程中出現脫節和掉隊,我寫下了這本書。即使有些話說得過重了,也希望大家原諒和理解。
坦率地說,國民待遇的內容要談得太多了,生活中具體的待遇人們每時每刻都在接觸。我這本書所寫出的內容只能是掛一漏萬。待遇問題牽扯到法律、倫理、政策規定和風俗習慣,需要眾多的官員、學者、法官和民眾來共同解決。這本書之所以叫《國民待遇啟示錄》,就是讓人們自己去絲誑鄺。重要的是提出問題,給人們一個思路,問題提出來才能去想辦法解決。有一點需要著重指出的是,此書中所說的國民待遇與WTO檔案裡的國民待遇有所不同。這裡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引申的概念。希望專家們不要跟我摳字眼。
一個社會進步的標誌不僅僅在於物質富足了多少,還要看人際關係和國民待遇改善和文明瞭多少。中國今天在經濟建設上正在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制度的建設和觀念的更新要跟上。這就是我在緊盯經濟執行之餘抽出時間寫這本書的原因。
在這裡應當感謝的是一些朋友對此書寫作的幫助,文化界學者丁東先生在這本書出版的全過程中自始至終給予了幫助。出翱誑阽的學者姚本星先生對本書內容的興趣激發了我寫作的動力。當然還有我的家人,如果沒有她們的關心和幫助,就不會有這本書的出版。
最後,希望大家耐著性子看下去,直到看完為止。希望大家喜歡這本書,當然也希望人們多做批評和參與討論。因為,這個話題可不是我一個人能說得清楚的。
仲大軍簡歷:
1952年出生于山東濟南一個幹部家庭,1958年回故鄉蓬萊范家村,在農村度過了8年的童少年時期,1968年畢業於濟南山東師範學院附中,先後在濟南456廠、中國人民解放軍9637部隊和青島郵電局工作過。
1978年恢復高考後,考入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1982年畢業分配到北京新華通訊社,1986年到新華社-英國湯姆森基金會國際新聞培訓中心學習,1989年到南京大學--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中心進修1993年被新華社世界問題研究中心聘為特邀研究員,1995年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經濟時報》任編委,高階記者,數家研究機構特約研究員,2000年創辦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現任中心主任,研究員。
仲大軍是國內目前知名的經濟觀察家、社會評論家、批評家、專欄作家、政府和企業顧問。由於職業的關係,近年裡他著力建立經濟觀察這一職業,根據企業和政府的需求及時做出有指導性和前瞻性的分析判斷。例如,他最早寫出“告別短缺經濟”的文章。1997年,他發表“迎接微利時代”一文,較早地指出了中國經濟的這一新特徵。1998年初,仲大軍根據中國行業生產的變化寫出了“中國產業利潤大轉移”一文,對產業間利潤轉換的現象首先進行了描述。2000年春,當“新經濟”、“網路經濟”被炒得甚囂塵上之際,仲大軍撰文指出:“今後十年中國經濟仍然處於‘土木鋼鐵'經濟的時代”。在當前的中國,仲大軍是一個難得的社會批評家。特立獨行的性格使他不喜歡隨波逐流,他總是站在社會發展的前沿,最先提出社會變化的新動向和新趨勢,他最先寫出加大教育投入、消除教育瓶頸的文章,最早呼籲打破戶籍樊籠,給中國公民以自由遷徙的權利,最早寫出反壟斷的文章,最早對中國城鄉二元結構作出深入研究。這些年裡,仲大軍不僅是一個經濟研究工作者,也是一個社會改革家和社會活動家。他廣泛地參入各種研究調查活動,大量地為企業界和各級地方政府做經濟形勢觀察報告,為企業和地區提供發展戰略研究規劃報告,密切注視改革動向,為中國中央政府的改革大業獻計獻策。
仲大軍也是當前國內最有影響的社會問題撰稿人之一,每年有幾百萬字獨立思考的文章見諸國內外報刊雜誌,其主要著作有《尋找新思路》、《國民待遇啟示錄----二元結構下的中國》等。